中新经纬9月26日电 题:如何构建提振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作者 许宪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保护主义倾向加剧,关税壁垒不断增多。基于外部影响叠加内部多重因素,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基础性角色愈发凸显。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已成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居民消费是消费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提振消费主要是提振居民消费,而消费需求升级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方面。
消费需求的数据特征
图1 1978-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GDP实际增长率
图1展示了两条曲线,实线代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率,虚线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率,两者均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GDP增长率曲线大家较为熟悉,其高点分别出现在1984年、1992年和2007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经济增长高峰。
图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采用的是基于住户调查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数据。该数据与经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两条曲线的趋势基本一致。消费需求对GDP的影响不容忽视。若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消费需求的支持不可或缺,这一点可从历史数据中得到证实。
经笔者计算,从1981年至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7.44%,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0.29%。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迅猛,曾经连续两个五年实现了约10%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表明投资需求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这个时段拉长,1981年至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6.99%,仅略低于前一时期,而GDP年均增长率回落幅度相对明显,为9.03%。原因在于2010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因此,消费需求则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本世纪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变动方向基本一致,变动幅度也非常接近。因此,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图2 1978-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图2中实线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虚线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两组数据均剔除了价格因素。观察发现,两条增长曲线的走势在多数时间非常接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反映最终消费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反映商品和餐饮服务消费,不包括其他服务消费。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大。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趋势与GDP增长趋势具有极大相似性。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下降幅度超过了GDP增速的回落幅度,反映出疫情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更大。
我们对比了1978年至2010年和1978年至2022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44%和9.59%,而同期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96%和9.05%。这些数据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增长趋势与GDP增长趋势高度相似。这进一步证实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前述内容讲的是历史数据,下面再观察一下最新统计数据,特别是2024年的相关数据。2024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4.5%,明显低于60%左右的历史平均值。这说明,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及资产价值缩水的双重影响下,消费者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更加谨慎,倾向于增加储蓄而非扩大消费。
提振消费的近期政策举措与效果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2025年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提振消费有关工作”,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延伸汽车消费链条。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5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内容围绕提升居民收入、优化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三大目标展开,共设8大领域30项重点任务。
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指出,“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这一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补贴范围扩大至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的情况下,一季度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9%,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9.3%,家具类零售额增长18.1%,共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个百分点,为一季度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从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看,我国居民消费还呈现出消费结构优化、消费质量提升的趋势。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八大类,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及其他用品与服务支出增速表现突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家电消费显著增长,人均家用器具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9.0%,带动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9.6%。随着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至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人均通信支出增长11.0%,带动交通通信类支出增长10.4%。
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具体类别看,必需品在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居民消费支出更多转向改善型与发展型需求,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
如何提振消费?
目前我国消费呈现出分化特点,仍需更多政策支持。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其中商品零售额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同比增速分别为29.5%、35.1%和-0.1%。汽车、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和通讯器材同比增速分别为5.5%、3.6%、1.1%、10.6%和28.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消费表现分化明显,受到政策补贴的家具、家电、汽车和通讯器材增长表现突出,然而缺少政策支持的服装和化妆品等消费增速较低。我们建议扩大政策覆盖面,以提振消费。
为了更好地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入手。我们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第一,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引导企业合理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可考虑对企业加薪部分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或生产补贴。
第二,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引导居民通过投资理财、股市债市等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三,逐步合理优化税制结构。降低生产环节税收,提高所得环节税收,提高税收在收入再分配环节的调节能力。
第四,适当扩大社保基金来源渠道,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保障力度。
第五,扩大政府实物社会转移规模。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支出,并加强地区间均衡性,提升居民整体福利水平,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水平。(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