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有个消息挺值得关注——各地开始对“高得房率”出手管控了。
自从去年计容新规调整,加上今年《住宅项目规范》落地后,市场上确实涌现了不少号称“高得房率”的新项目。
本来这是好事:一方面适应了改善型住房的需求升级,另一方面也确实能提升居住品质。
可谁想到,好好的政策执行起来就变了味。
开发商们一看这是个卖点,立马开启了一场“得房率竞赛”——你做到100%,我就敢做到120%。本应提升品质的举措,反而成了某些开发商“偷面积”的手段。
这不,近期广州、北京、长沙、武汉等城市陆续发布了限制高得房率的补丁政策。
成都从10月10日开始执行新规,明确要求阳台、飘窗等额外空间的投影面积,不能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30%。
上海也在9月底跟进,规定每户阳台总面积不能超过该户型建筑面积的10%,且最大不超过16平方米。
虽然上海的新规其实比旧规赠送的面积还要大,但好歹划了条明确的“止步线”。
01、为什么要对高得房率“踩刹车”?
首先,这与政策初衷严重不符。
新规的本意是提升居住品质,结果却演变成开发商之间的数字游戏,甚至有个别极端项目开始牺牲安全性来换取高得房率。
其次,不断内卷的得房率,反而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开发商拿地犹豫,购房者买房也怕“今天买明天就被背刺”——今天100%得房率还算亮点,明天120%的楼盘就可能横空出世。
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市场的稳定预期。
02、最受伤的,其实是二手房市场
这一点特别值得说说。
现在的新房和周边二手房,得房率差个10%-20%太常见了。但除了少数核心地段,新房价格并不会比二手房贵出这么多。
这相当于新房在用“高得房率”变相降价,直接压制了二手房的价格空间。再加上现在二手房挂牌量本来就大,业主们都在“以价换量”,价格体系就更难稳定了。
但新房市场真能独善其身吗?当然不能。
二手房价格的持续下跌,最终一定会反噬新房市场。所以无限制推高得房率,看似短期能促进销量,长期来看却是新房、二手房“双输”的局面。
03、规范之后,市场会走向何方?
这次的政策补丁,其实是在给整个市场“松绑”。
对开发商来说,不用再疲于应付得房率竞赛,可以更专注于产品本身,回归“好房子”的初心;
对购房者来说,不用再担心“买完就吃亏”,选房时也能更全面地考量户型、品质等综合因素;
对二手房市场来说,更是终于可以喘口气——没有了新房的持续“背刺”,价格内卷的压力减小,市场活跃度也有望慢慢恢复。
说到底,房地产市场需要的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稳定健康的预期。这次的调控,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宁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